站内搜索

村务公开存在问题及原因

发表时间:2018/01/04 00:00:00  浏览次数:283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方村务公开流于形式,避实就虚。
尤其是在部分经济相对贫困农村,由于宣传发动不到位,加之干部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或者是因病、因灾致贫,致使他们对村务公开工作漠不关心, 参与管理村务的意识较差,同时,个别地方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指导、监督不力。由于基层工作任务繁多,村干部虽迫于工作要求,勉强展开工作,但把大部分精力忙于应付各种日常工作,对村务公开工作马虎应付,更有部分村干部由于自身不廉洁,对群众十分关心的财务收支、民政救济款物发放等避实就虚,只公布总数,不公布明细帐,虽然公开了,群众看了却一头“雾水”,没有起到公开的作用。比如,某区有一个村,在财务收支公开中,只公布招待费2600元,其它支出1340元,没有公布具体的开支项目,让村民看不明白,产生疑问。这样,这些地方的村务公开工作就演化成了群众看不懂、不愿看的“花架子”,村务公开所发挥的作用大大打了折扣。
2、公开不合程序,档案不完整、不规范。
由于村干部工作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限制,有的村在村务公开工作中,只注重公开形式,虽采用公开栏进行公开,但不注重公开的内容和过程,村务公开后的档案归档不全,甚至根本无归档,村务查无实据,简直就是一本糊涂账。一些村在公开程序上不规范,既无民主理财小组,也无民主监督小组,甚至有的干脆由村委一两个人说了算,村务公开也就缺乏必要的规范的程序,工作随意性大,基本失去了村务公开的实际意义。
3、部分村务公开栏存在选址不当、无防雨设施、书写不规范、管理不完善等问题。
有的村务公开栏建设地点不合理,设在上不挨村,下不接寨的路旁,无法管理,起不到公开应有的效果。有的村务公开栏没有防雨及防晒设施,书写不规范、不工整,如采用粉笔书写,公开内容遇雨被冲刷掉,达不到公开的目的。有的公开栏成了广告宣传栏,什么都往里张贴,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使人无法看,也看不懂。
4、“冷热不均”,政务、村务公开工作进展不平衡。
一是“两头热中间冷”,上级党委、政府开展公开工作的热情较高,工作部署得也比较多,基层干部群众对政务和村务公开的呼声也比较高,但市属的一些单位、部门、村对开展政务、村务公开认识不足,行动不快。从有关部门对某市的调查情况看,该市112个乡镇、市直单位政务公开工作开展比较好的57个,占50.9%,中的45个,占40.2%,差的10个,占8.9%;全市447个村,村务公开做得比较好的有157个,占35.1%,中的237个,占53%,差的有53个,占11.9%。二是“温差较大”。各个单位、部门、村之间受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单位的经济条件以及负责公开具体工作的人员素质的影响,有的单位搞的好,有的则不尽人意。三是“时冷时热”。同一个单位或村在不同阶段开展也不平衡。工作部署之初干劲十足,公开内容、时间较全面较及时。但时间一久就松劲了,有的干脆保持原样,让公开栏的纸发黄、变样“独领风骚”。单位领导重视时连开夜车,第二天栏新、内容新、形式更新,领导没时间过问时,则无人问津。
5、“以点带面”,公开项目“单打一”,没有做到应公开的全面公开。
一些单位或村的公开项目只限于上级规定公开的项目,对群众要求公开但不在规定项目的其他事项不予公开。有的只公布上级规定的部分项目,代替政务和村务的全面公开。也有的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以事后公开代替事前、事中公开。
6、“避重就轻”、公开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随意性较大。
公开脱离“重点”,做表面文章。有的部门单位、村专门只公开一些不疼不痒的政务而对反映权力运作的重点内容却设法回避,对干部关心的人事安排问题,搞“暗箱操作” 、“ 生米煮成熟饭”。对群众普遍关注的财务收支等重要项目没有做到逐笔逐项地公开,而搞半公开、假公开,合并项目公开、转移项目公开,公开内容失真,使政务、村务公开成为“讲在嘴上,贴在墙上,挂在栏上”的“皮影戏”。有的只公开容易公开的内容,对难以公开的内容则不公开或“轻描淡写”,只公开总目不公开细目。有的部门单位、村为了显示政绩,则只公开成绩,不公开问题。
7、“形式单一”,公开内容只限于政务、村务公开栏上公开,群众知晓面不大。
一些部门单位、村从始至今只通过公开栏单一形式进行公开,很少根据各部门单位、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面对面地向干部群众公开。如:打印成明白簿、公开卡,分发到干部群众手里、召集村民会议或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利用党员代表会议或人大代表会议等形式进行公开,更别谈利用广播、网络、闭路电视等传播工具公开。有的单位虽有公开栏,但却深藏闺中,在院内、室内挂一块公开栏,群众不容易看得到。特别是一些自然村较多的村,无法做到村村设立公开栏,有的只有主村设公开栏,其他自然村没有,还有的单位或村公开栏不是设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干部群众很难看到公开栏里公开的内容。
8、“无序运作”,公开工作的程序不够规范,公开随意性大。
政务、村务公开要求按照提议—审查—确定—公开—建档的程序进行,有的单位公开内容未通过规定程序审查,仅由办事人员找出相关内容,主要领导一批,字一签,有的字还没来得及签就上墙公开了,没有经过领导班子或村民监督小组集体研究。有的单位和村认为公开上墙就万事大吉,没有建档,没有主动接受群众的询问,不收集群众意见,或充耳不闻群众的批评建议更别谈及时纠正公开中出现的错误,不能达到应有的公开效果。
9、“时效不强”,公开不及时。
一些单位和村的干部不把村务、政务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公开的时间和次数随意性较大,半年甚至一年才公开一次。听说上级要检查,他们才赶紧组织人员,各司其职,半天时间,公开栏就粉刷一新,内容也全部上墙。检查一过,任务就算完成。有的单位以“定期公开”为借口,对一些突发性、临时性的事务没有及时公开,造成年初工作年终公开,失去公开的意义。
10、村务公开缺乏有力的监督。
从实践来看,目前农村基层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 或“ 村民代表会议”(以下简称“村两会”)为主体的内部监督机制,其监督机构也很难发挥其有效作用,主要表现在:⑴“缺乏必要的权威”。由于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比较淡薄,造成了许多村的“村民会议”在村委会直选后就完成了其使命,“村民代表会议”也不能定期召开,更不说去发挥其监督主体的作用。⑵监督机构缺乏相对独立的组织保证。多数村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监督小组、理财小组等监督机构都没有实际负责人,其活动往往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负责人指挥,有的干脆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其构成成员也大多数是村组干部,监督机构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干部的监督机构。⑶监督机构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许多村在设立村民监督机构后,其相应的制度措施没能及时跟上,造成监督无据;在保证制度的落实方面也没有硬性的规定,造成监督乏力。
(二)原因分析
1、公开主体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一些单位、乡镇、村作为政务、村务公开的主体,主要领导对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一是应付态度。
二是厌烦心理。
三是自以为是。
四是畏难思想。
2、民主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公开工作的责任追究制度不落实。
一是监督制度不健全。
二是监督机构不完善。
3、农村干部队伍的素质不适应,特别是村级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差,影响了村财务公开。
当前,村务公开开展不平衡、质量不高,很大的一个原因与目前我市的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总体较低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是干部队伍后备力量缺乏,文化素质偏低,责任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排解群众矛盾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当前我市绝大部分村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差,大多数均为无证上岗,有的连最起码的财会常识都不懂,理账能力差,不适应村务公开工作的要求。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 未登录,点击登录
 网站设计版权所有:甘肃省清水县百家村门户网        www.gsqsbjc.com      Q Q : 704385966   

本站部分图文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转载只是传递信息,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发现有涉及著作权及版权或其他不愿播,

请及时告知,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未经原作者允许,本站所有素材请勿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本站图文请注明出处。

     空间支持:【北京卓研科技】     甘公网安备 62052102000125号